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從現有産業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將會發展成為新的業態,進一步來講在新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會形成引發産業體係重大變革的産業。就目前來看,工業雲服務、工業大數據應用、物聯網應用都有可能成為或者催生出一些新的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制造與服務融合的趨勢,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産業價值鏈的新體係。
組織創新
在工業4.0時代,很多企業將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管理理念,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組織再造,現有的組織體係將會被改變,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組織模式將會出現。基于信息物理係統(CPS)的智能工廠將會加快普及,進一步推動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再造。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國內企業在組織創新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探索,海爾張瑞敏提出企業無邊界、組織無領導、供應鏈無中心等新的管理理念。華為任正非提出讓聽見炮火的人指揮戰鬥,作戰的基本單元要從師一級縮小到旅、團、營、連,一直到班,以後的戰爭是“班長的戰爭”。
“工業4.0”給生産過程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度與靈活性,通過在設計、供應鏈、制造、物流、服務等各個環節植入用戶參與界面,新的生産體係能夠實現每個客戶、每個産品進行不同設計、零部件採購、安排生産計劃、實施制造加工、物流配送,極端情況下可以實現個性化的單件制造,問題的關鍵是,設計、制造、配送單件産品是盈利的。
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由部分參與向全程參與轉變,用戶不僅出現在生産流程的兩端,而且廣泛、實時參與生産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定制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這一進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服務型制造是工業4.0理念中工業未來轉型的重要方向,越來越多的制造型企業圍繞産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不斷融入能夠帶來市場價值的增值服務,以此實現從傳統的提供制造業産品向提供融入了大量服務要素的産品與服務組合轉變。事實上,在德國工業4.0概念提出之前,服務型制造的理念已得到廣泛認同。
關于制造業服務化,我認為服務型制造有四種基本模式:圍繞增強産品效能,拓展在線維護、個性化設計等服務;圍繞提高産品交易便捷性,拓展融資租賃、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等服務;圍繞提高産品線效能,提供專業化産品集成服務;圍繞客戶全方位需求,實現從基于産品的服務到基于需求的服務。
以廉價勞動力、大規模資本投入的傳統要素驅動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集成應用,帶來産業鏈協同開放創新,帶來了用戶參與式創新,帶來了制造業技術、産品、工藝、服務的全方位創新,不斷催生和孕育出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從而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創業激情,加快從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